长期在某省省委机关工作,如今已是厅级官员的李亮曾回忆起一桩往事。多年前他在省委办公厅负责文字工作,省委书记要出席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写作班子精心准备了讲话材料。开会前一天上午,李亮拿到了材料,发觉其它方面都不错,只是缺少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 4 W# h$ \! T* O3 Q
/ L |3 B$ f; ? n* L0 P5 H
3 q- o2 G9 T' x8 l9 @) y4 g
* _. N4 g% V& U3 l, {4 P6 i. [李亮打听了一下,原来准备的材料里有一大段关于党建工作的,结果让书记直接给删了。他思前想后,觉得书记讲话稿里只字不提党建工作确实不妥,便找到省委办公厅主任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名主任是跟着省委书记从北京过来的,与领导的关系非比一般。主任认可李亮的意见,在办公楼走廊上拉住书记反映。没曾想,省委书记大发雷霆,把材料揉碎了直接扔在地上。 8 S+ U1 z; y& O1 R! U( U9 O. I
/ y5 c% c; a, N5 T ' i' q1 d/ T% q4 M& j
" g5 i* t/ p j( z5 u- C办公厅主任捡起材料,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声音越来越大,从一楼吵到了二楼。工作人员都躲在办公室里不敢出去,唯恐撞见领导争论,场面太尴尬。 + Z7 }3 Z0 Q5 [6 Y4 I+ q
# E: s3 `) [& l* [! {, r补错误也要分轻重缓急 7 L/ z( x1 q% E8 h5 {
' m; A2 }- v" u' P1 b王刚退休前是副厅级官员,他告诉笔者,大多数领导都是勤于思考的,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明显有误的决定,下属在工作中不妨“留一手”,帮领导留出思考的时间,也是在替领导补救错误。 ! l7 X! [# U# B. x
4 R, m& x# W0 p" E7 K % N& P. ` b$ `: p7 ]( P/ m6 a
8 O& d) z; g/ T6 b+ v' n王刚任某市副市长时,陪同市委书记调研,在旧城区里看到一栋低矮建筑。书记问这栋建筑是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人回答不是。书记立刻说,既然不是文物,周围的房子都拆了,为什么它还留着?“拆了!赶紧拆了!”
8 l. o3 N. l1 Z# r- z8 z# Z5 q: ^1 }: l' r4 E2 P- @/ ]# [
$ X1 T, H6 G- B0 W {" S
! g+ u1 f& ]. U( X
王刚说,书记刚来不了解情况,这栋建筑虽未被评为文物,但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冒然拆了,未必是上策。见书记发了话,区里领导和相关局处负责人摩拳擦掌,有人甚至提出当晚就施工。王刚却说别急,先做一个工作方案。
) A4 _# A( o( N* `/ N. t
$ L/ @/ z+ e( E. L9 \6 U
! L1 z3 l: P0 h; u$ P4 A
9 t& f+ r9 b) i# ?工作方案报给书记时,已经是一周以后,书记从其它渠道了解到了这座建筑的特殊含义。他有些犹豫了,主动提出再想一套更完善的工作方案。 " M. u$ u. H% o7 a2 S
6 k( }1 x0 ~# h8 X6 [' y" H 1 s* p- `/ j0 _- S
0 }5 i7 _6 N5 P4 D3 c1 [* n* k+ x$ P
“如果当晚就拆了,那就是眼睁睁看着领导犯错。让节奏缓一缓,有利于领导更全面地思考决策。”王刚这样说道。
+ f& L' G; H; ~$ d! j1 v* s, Y6 W2 `4 o! o* y1 p
% x1 f" R: I; \0 Z4 T
0 f$ S( p6 _" q% r+ g2 x m王刚还说,补救错误也要分轻重缓急,有些并不会马上执行的错误,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甚至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提醒领导。有些立即会显现的错误,也不妨直言相告。身为下属,只要是出于推动工作的目的,同时态度诚恳,去补救领导的错误并非是什么大忌。(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系化名 文_张铎 廉政瞭望)
/ S, A% F+ X8 ?. Y+ w( w6 L
; L* ]4 L3 W' W p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