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不久看到一个数据调查,内容大体是当代社会财富消耗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并非是通常想象中的战争,而是暴力伤害、自杀等。由此想到,近些年基层信访维稳中所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对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造成的冲击。如何使全社会包容共处?如何解决化解基层的矛盾纠纷?从刘震云笔下“李雪莲”现象,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有几个方面的体会:
# w" p7 n M" u$ J+ A' H1 n% d$ n1 N% t4 W/ o- _
一、坚持耐心倾听,有理推论
: b) m- C. S' u* r6 t0 c5 I! e6 X8 v, a( W J0 t+ b$ i1 Q
矛盾无处不在,随时都在产生,尤其是在社会结构、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自然禀赋、成长经历、所处环境不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当自身难以化解时,就会诉诸于社会。因此在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中,应当建立矛盾纠纷调解组织,至少应该有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员来从事此项工作,以及时了解组织中各种思想动态,保持肌体的正常运行。对于产生的一些矛盾,第一位的是耐心倾听,有理推论,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管理压制、斗争,或者回避,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遇到小事在基层解决。对于越级来反映情况的,既然反映的问题已经越过反映人所在的基层组织,在中国这样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必是“面皮”已经受到伤害了,或者对借助上级组织向基层组织施加压力抱有希冀,因此接待处理者更应该具有“有理推论”的基本思维,毕竟是无风不起浪,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无论反映问题正确与否,耐心细致的说法、说情、说理,尽量使情理法一致,至少疏通情绪、指明路径,是每个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
6 h! i0 w3 _3 m+ [* r0 k2 ~: V6 V
二、坚持换位思考,相互尊重 $ G7 q2 M) G; m% N5 A
! k- H' a$ y. _! p7 p
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自然界、社会组织之间,相处的最基本的准则在于相互尊重。无论高低贵贱,如果都能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那么再大的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而在现实生活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却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部分基层政府往往以管理者自居,或愚民,或治民,没有摆正自己与个人和其他组织间公平的法人主体地位;开发商、企业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很少考虑失地农民、工人的基本权益;广大农村受生产力水平所限,教育相对落后,加之近些年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和拜金主义盛行,宗教势力、乡村恶势力有所抬头,老实本分的农民受委屈的事情是时常发生的。虽然信访人的诉求中难免有自私、狭隘的成份存在,但只有摸清其诉求的起源、了解他的需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才能真正化解心结。 $ L! {+ E2 p& Z' X. E( N
2 p" h2 C3 c+ W8 l) X
1 [! J# F! T( I2 U( R
4 O: t5 M' y5 f% C. l4 e
四、坚持扶贫济困,人文关怀 - _3 I6 B' u: I5 W! |
( B- Z. [) ]5 q/ e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在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下,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现实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受自然灾害、疾病、突发事故等种种影响,部分人会陷入极度贫困状态,加之我们在低保等政策的执行上,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公正透明,保障水平低,所以有些信访人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在看病、就学、参军、就业等各方面优先予以考虑,要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改变现状的精神动力,使他们看到社会、看到家庭的希望,一个绝望的人是对社会最大的危害。
) c- F7 \2 }/ }: H9 J" R+ A2 p" T3 N9 T: n. Q
五、坚持底线思维,依法打击 " p. y) y% O/ Y/ T" s
; g5 N: }1 X9 U# \) F人性中具有自私险恶的一面,毋庸置疑,个别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择手段,挑战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因此在现实中,“法不责众”“人至贱则无敌”的思想是存在的,某些不切实际的考核和压指标任务更是加重了这种恶劣倾向。所以对于干部来讲,要逐步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尽职则免责;对于缠访闹访、封门堵路等违法行为,必须硬起手腕,严厉打击并公之于众。现实中有一些利用老弱病残,或者组织煽动群体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自身目的的幕后操纵者,对于这类群体性行为,各级部门更应该加倍重视,要配合政法部门加大证据的收集、固定,坚决予以打击处理,并向全社会公开曝光,以弘扬正能量,使全社会都能以合法理性的方式,愉快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唯有此,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 $ L6 l g: e" O8 K7 z1 h2 m4 V4 d
5 s9 I: @9 a# k.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