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九条规定,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发文字号是公文格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发文字号也是规范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4 J% u9 c. T7 m* ~! Y
一、发文字号的作用
( `/ u; X# ^6 w+ m' B 编制发文字号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公文规范化管理。确定发文字号是机关发文办理过程中必经程序之一。规范发文字号,不仅在公文处理和公文管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也为公文归档后的查找利用提供了准确依据。* _0 f v3 I! V9 i6 r
1. 发文登记、统计作用。发文办理主要程序之一“登记”就是对复核后的公文,确定发文字号、分送范围和印制份数并详细记载。发文字号是发文单位对要发出公文进行登记的重要项目,它固定了公文在形成中的次序和位置,维护了公文形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发文字号的序号,可方便地统计发文的数量。
7 L* j+ K- j/ C0 ^5 d& V4 v+ A: B' P 2. 收文登记、提示作用。收文单位根据来文的发文字号的机关代字进行分类登记、传阅、分办、批办等。一见到发文字号就知道它是什么机关发出的第几号的公文,一目了然,这对公文的阅读和办理有提示作用。: |; m# r, p6 u6 x; X
3. 公文引用和查询作用。引用公文时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第二次引用同一公文时,可用发文字号代替。用发文字号可方便地告知、查询公文。
% f" l( Z- Q, v# P/ X# R 4. 公文归档和利用作用。依据发文字号的机关代字、年份进行分类,既便于立卷、归档,防止公文混乱和丢失,也便于保管和利用。特别是以件为单位整理档案,这一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1 e7 Z s) p1 ] 5. 方便对公文进行计算机管理。可用发文字号对公文管理系统进行检索,快速地查出重复来文。能利用计算机对发文进行分类,自动产生发文字号的流水号,避免发文字号重号、漏号。同时便于查找利用,提高效率。
, l7 o. L9 L" O) x9 b0 b
/ s. F4 H. X/ o7 V* g" S4 r' @3 q 二、发文字号的三要素 l+ \0 W" z0 w N8 @1 o
《条例》规定,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习惯上称“机关代字”、“年份”、“ 发文顺序号”为发文字号的三要素。发文字号三要素的排列次序是机关代字在前, 年份随后, 发文顺序号居尾。如“闽政办〔2013〕7号”,其中“闽政办”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机关代字,“〔2013〕”表示成文的年份为2013年,“7号”为该年份“闽政办”的发文顺序号。
! L% i5 [' X* ~! d1 J0 ` 1. 发文机关代字% ~8 X% }+ c" V9 g& n
机关代字要选用能够反映本区域、本机关等本质属性的文字作为代字,如福建省人民政府,选“闽政”作为机关代字。同一单位、同一类公文的机关代字应当统一,如何确定机关代字,虽没有统一规定,但必须注意与名称相近的其他机关相区别,一般为2~6个字。) D( I7 `* B6 r' h
由于《条例》和《格式》都没有对机关代字作出具体规定,实际操作中往往各行其是,有的只有一个层次机关代字,有的包含发文机关主办公文的部门的第二个层次代字,有的机关代字还带有“发”、“文”、“字”、“函”、“复”等。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后面专门探讨。" v2 L, R: Q; x U# T$ o" b( @ t
2. 年份
/ S4 P7 H. }8 d o% F( t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格式》)明确规定,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4 k" c* |' `, |' \9 Z% s
年份是指公文成文所在的年度。年份数字要写全,不能简化。例如,2013年不要写成“13”。年份要用六角括号“〔〕”括起来,不能用方括号“[ ]”,也不能用圆括号“( )”和方头括号“【】”。注意,六角括号不是数学中使用的中括号(即方括号),二者形状不同,一个倾斜,一个方直,区别比较明显。
' D; w. a6 l/ m) _! W" B' ^' ^/ e 其实,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六角括号“〔〕”,是有理据的。在引用公文时,公文标题后的发文字号要用圆括号“()”括起,如果发文字号中的年份用中括号括起,就违反了低级符号中不得包含高级符号的原则。
7 @1 E2 s* z& n 3. 发文顺序号
% |9 n& f8 p- Z8 n* C& N 《格式》已详细规定,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 {1 g4 V9 b5 N5 k# D
发文顺序号应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标注,从1起编制流水号。早期曾有惯例,发文字号中有“字”必有“第”与之搭配,如“福政字〔1993〕第5号”。后来国家标准将其统一为不加“第”字(不管有无加“字”)。
8 N) g) @$ Z; I6 m0 W3 s 此外,命令(令)格式、纪要格式等公文的特定格式有不一样的发文字号。有特定格式的“令”的发文字号一般只需标明发文顺序号(格式为“第+发文顺序号+号”),如国务院令“第638号”。“令”的发文顺序号一般不按年度编排,政府换届时也不从头编号。据笔者考证,从1988年6月3日编为第1号开始的国务院令,一直编到现在“第644号”,政府换届时也不从头编号。6 [8 i7 \2 T$ c k6 C3 u
纪要包括常务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等,因有特定格式,其发文字号一般只需标明年份和发文顺序号。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一般只需标明发文顺序号(格式为“第+发文顺序号+次”),如省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7次”,发文顺序号一般不按年度编排,换届时从1开始从头编号,换年份时连续编号。6 M& ^4 L4 h% ? l, L$ c
三、发文字号不规范现象分析
6 O( z7 A2 }# \ 1. 机关代字混乱。有的机关代字被拆开,如“福政〔2013〕综1号”,规范的写法应是“福政综〔2013〕1号”。有的机关代字过于简单,单独看发文字号,很难判断出是哪个机关的公文,起不到提示的作用。如某镇党委的发文字号中机关代字仅用“镇委”二字,若引用“镇委〔2013〕1号”,很难看出是哪个镇的文件。机关代字不当,甚至会造成与其他机关的发文机关代字混同。如在网上查询“海办发〔2013〕12号”,既可看到“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海域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海办发〔2013〕12号)”,又可查到“海安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县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县镇部门领导下访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海办发〔2013〕12号)”。$ p7 C& D: z+ F! |8 O( y& l
不仅如此,各地党政机关对同类机关代字的选取也不统一。比如同是人民政府的发文,既有“福政〔2013〕1号”,也有“滨府〔2013〕1号”,“政”和“府”的选取不统一。
! i! `$ q! ]* }( g4 g2 i6 t2 n: m 2.年份不规范。比如,“福土办〔13〕22号”、“ 福住办[2013]33号”,前者错在年份不全,后者错用括号,错在年份应用“〔〕”括起,而非“[]”。规范的写法应分别是“福土办〔2013〕22号”、“福住办〔2013〕33号”。1 H. Q* G6 W0 ?2 `) e) I/ }
3. 顺序号不规范。有些公文的发文顺序号,把本应写阿拉伯数字的,误用为汉字数码,如“福文财〔2013〕一号”,规范的写法应是“福文财〔2013〕1号”。有的在序号前加“第”字,如“福文财〔2013〕第8号”,规范的写法应是“福文财〔2013〕8号”。还有的在序号前冠以“0”或“00”等,如“福人档〔2013〕007号”,规范的写法应是“福人档〔2013〕7号”。
: n1 h6 _7 z/ z) w/ T0 P7 k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发文字号(俗称“文号”)与“份号”搞混。份号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标注份号一般用6位3号阿拉伯数字,份号要编虚位,如“000123”。 发文机关根据份号可掌握每一份公文的去向。当公文需要收回或销毁时,就可对照份号掌握其是否遗漏或丢失。因此,发文机关在发文、收文机关在收文时,都要登记份号。0 f6 U9 l6 V' O6 w3 _
4. 要素颠倒。《条例》对发文字号的规定,实质上明确了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三要素的排列次序。但个别单位在使用发文字号时,并没有按次序排列,造成前后颠倒的不规范现象。如“[2013]福运司字第25号”、“〔2013〕福科改67号”,规范的写法应分别是“福运司〔2013〕25号”、“福科改〔2013〕67号”。2 r* ?; Q4 J. y, X& ~$ X2 D! n
这里要说明的是,军用公文原规定发文字号由发文年度、发文机关代字和发文顺序号组成,如“〔2005〕后字第2号”,发文年度在前,其发文机关代字要用“××字”表述,并配有“第”字。这个规定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企事业军转干部的认识。不过,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军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新规定“文种标识的公文发文字号标明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与党政机关公文的规定一致。4 m3 h( j9 d5 l* F% } x/ ?
5. 联合行文一文多号。几个平行机关为某一有关事项联合行文,将所有联合单位的发文字号并列。这样既不便于引用,又不便于收文登记。《条例》规定,“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即只编写一个主办或牵头机关的发文字号。
( D' Q4 }& t4 \ M0 O 6. 发文字号党政不分。有的公文的发文字号,看不出是行政发文还是党委发文,这不利于区分哪是行政的文件,哪是党组织的文件,起不到真正代称的作用。规范的做法是党组织发文应在机关代字后面加上“委”或“党字”。
2 ]# c9 R/ t" R/ d2 e7 g$ E 7. 发文字号中的年份与成文日期不一致。如某机关的一件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年份是“2013”,而成文日期是“2012年12月31日”。这种情况是公文签发在上年底,而编发文字号在第二年初。发文字号年份应以成文日期的年度为准。! w) K4 o: s2 P v( o
7 [$ ]; x L9 n9 Q7 L* P+ a
四、发文机关代字编制方法
0 N4 i3 n/ \7 l, D- o$ Y# t+ z' x 科学正确地编制公文的发文字号,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机关代字。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所发公文类别的代字,并不是发文机关的简称。2 }& g) ]8 `5 r8 t/ Y
1. 机关代字应选用本机关所属行政区划名称的代字,以便区分不同行政区划同类性质机关的代字。如福建省的福清市、福安市、福鼎市分别选用“融”、“安”、“鼎”字,这样“融政”、“安政”、“鼎政”分别为福清市、福安市、福鼎市人民政府的机关代字。
1 l4 S& y" j0 S4 I6 w8 X 建议各地机关的代字加上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其好处一是避免与其他地区机关代字重复雷同,二是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个省的文件。如福建省、江苏省都有鼓楼区人民政府,雷同用“鼓政”作为机关代字,若分别改为“闽鼓政”、“苏鼓政”应更合适。
6 P0 c* t0 V0 Q
% n& x: C4 U1 E7 b# T' C. m 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需要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做起,包括规范公文的发文字号。要认真学习《条例》、《格式》,建立和完善公文处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文质量。(作者: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苏武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