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公文传世之作,人们也往往把它们当做文学的经典来阅读欣赏,这说明古代公阿文写作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F% S) p9 x Q+ E) D' R
$ M( I3 Z# I( w: w 公文与文学的渊源
& s2 x1 D" |& |( z0 S
7 ^( G. S/ W6 ]6 F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中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只言片语。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早期的文学。; b8 L5 r3 Z! n3 t$ M9 m* H+ P
而早期的公文则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产生的。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龟甲、青铜、竹简、石碑、纸张等记录载体不断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而传达这些历史信息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公文类文章。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稍长的钟鼎铭文。
( |; _2 p+ A3 I( k6 H/ }# r& K文学色彩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
7 Y; X, M5 [1 _. h3 t( i8 U 严谨、庄重、明确、简洁和通俗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遵循公文语言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将会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 H& j2 Q0 C" G( g' N/ k, w9 p9 y5 h9 F
一是,有文采的公文可以大大增强公文的生动性、实用性。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解释中国革命高潮要到来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不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也因其精彩生动的比喻受到人们的赞赏。这些比喻,既文采斐然,又使人过目不忘。9 H) r" |! K5 H+ F3 Q* F& }
二是,有文采的公文体现了我们良好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他在批评一些“不讲究词章”的文件时说,“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所以有文采的公文能体现良好的工作作风。
8 \( H, g3 T) p 三是,有文采的公文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一些优秀公文作品,虽然早已失去了其实用效果,但却流传至今,成为百读不厌的范文。原因就是它们有文采,有吸引力,使人爱读。我们有责任并且也应该有义务把这种优秀的传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1 x& f$ A# s, R {
( N% A! x# y% n0 J
当前公文写作中文学色彩的缺失( c. p* X; x" ]+ r3 g
/ P/ U% M0 h6 x# h A 所谓公文的文学色彩,即公文的文采,是指能够增强公文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文学手段,包括写作技巧、修辞格式、词汇句式等。1 F7 ?& @1 c2 D$ q e
古代的公文是很讲究文采的。人们所以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至于秦代政治家李斯致秦王的《谏逐客书》、西汉名臣晃错的《论贵粟疏》、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诸多公文名篇,其语言的精炼、优美、含蓄,实属古代文章的经典之作。% o E, r' W3 {5 E% w
很久以来,有些非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文章,特别是对公文写作的文采便有所忽视。就我们当前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公文来说,虽然表面上合乎规范,又有章法,但语言枯燥、形式呆板,不要说群众不愿意看,就连自己读起来也味同嚼蜡。如《转发<××××通知>的通知》之类的“接力”文、不能不发的“应景”文、“季节”文,老生常谈,既无新意,也无生气。这就是缺少文采,这是当前我们在公文写作中表现出的一个通病。
+ u: G9 i! _! J5 c/ i3 R 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公文文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庄重就不能抒发情感,朴实就不能使用优美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修辞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乏味,在表情达意上便越来越平淡浮浅。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要什么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剩下了抽象的道理,而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而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一些人不愿意动脑思考,抱着公文写作的固定模式七拼八凑、抄袭风盛行,加之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依赖症严重:更有一些公文, ?" s% E9 A" ^ [; U6 g; k- K
大都采用几个人分段式分别“操刀”创作,最后拼凑起的公文作品前言不搭后语、缺乏连贯性:还有一些公文,通篇只有理论或者工作的强调,而缺少作者情感的流露,死守着公文写作的既定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
1 _ h, {$ T4 o1 b
0 n: W) Z, C) Y: h, F/ U/ s# \ 如何增强公文写作中的文学色彩3 u$ q8 v; c$ r) F* G2 U
+ }0 R1 P" z) K6 j R
一要注重公文写作的美感。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恰当不恰当,贴切不贴切。用得好了便是美,用得不好了便是丑。公文写作同文学写作一样也需要美感。“公文”对于公文写作来说,只是物化了的文学创作。所以公文写作的美感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美感,主要表现在命题、聚材、构思等方面;其次是在文面、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体现美感,使公文作品更有思想性、艺术性。这就要求在公文写作实践中,要根据公文写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注意选用那些适合公文内容表达和有助于公文实际效果的修辞语言,同时反复推敲,要用得轻重得当、恰如其分。
% R, x! n" C& J 二要注重公文写作的感情色彩。公文撰写强调的是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理性意识,意图排除个人的感情因素。但是公文作品是由人创作的,且有着极强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应该凝聚着作者的创作感情以及组织和社会的感情色彩。正是因为我国千百年传承的人文精神渗透了公文写作领域,所以古代才出现了许多饱含个人情感的优秀公文作品。如果失去了公文的人文精神就如同文学作品失去感情色彩一样,读之无物,食之无味。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句,错落有致、逻辑
: h! S- B9 X( }- B/ f2 Q: r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 p3 G7 x: L5 M2 i6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