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写文章也得有“米”,那就是材料。+ {; e* x+ X( Y, ~, x
! X: c! [! ~& G
列宁曾严肃地指出,做宣传,写文章,“不要讲空话,不要空喊,而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凡是好文章,不论记叙文还是说理文,在表达主题思想和阐明中心观点时,都离不开一定的“事实和数字”——具体材料。$ F9 @: O' q A) B" W7 e8 G
4 O/ ~2 w8 d Z
材料是文章的基础,如果材料贫乏,即使生花妙笔也难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提高作文水平,不但必须学会立意,并且也得培养积累材料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 Q9 p& E) Z% |% `; V1 F$ X3 q3 W6 w9 A4 ^9 i
积累; x* p8 O5 ]% t4 Q9 V6 q4 M
! B+ x! Y1 [" X
初学写文章,往往感到材料缺乏。怎样才能使材料丰富起来?
3 `* G! O3 o4 l9 \5 k" I" T& T0 Z: R. {# u+ v# f- z
积累材料不外两条途径:一是从生活中获取,再是由书籍中吸收。要丰富写作材料,就须从这两个方面努力:深人生活仔细体察,认真读书广采知识。两者缺一不可。9 l' r8 ]% S$ O/ A" X# @! n+ g
3 N; P5 P% Z P9 P p; h6 [ 社会生活是各种文章取之不尽的源泉,直接深入现实生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在生活中,写作材料并不像浮摆在海滩上的石子儿,俯拾即是;它往往掺杂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之中,只有用心体察才能得到。
9 R/ D2 B% N5 s/ i5 J: k. }- u+ p! M9 [
体察生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一定的写作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报刊上的通讯和评论文章许多是这样写成的。但是,不能单用这一种方法搜集材料,更主要的还是靠平时观察、积累。
% O3 X9 L m# D) v, }& u# k% y v$ O5 ?1 ?& @) y
无论集中调查,还是平日观察,必须做到眼勤、耳勤。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不仅重大事件要详看细听,就是对一些细小事情也不可漫不经心。有的青年总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平平常常,无啥可写。这是因为光想去找惊心动魄的重大材料,而忽略了那些看来平淡无奇的平凡小事。
: M1 P5 |* d; V- r1 f8 {5 l6 Z3 t
2 G+ w& i" `* G0 d" N& k4 }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见别人没有发见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 B( N0 Q) y1 a6 [3 d" P* [8 ^7 n( O3 `* S9 |. }" W) R. x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除了眼勤耳勘之外,还得脑子勤——对耳闻目见的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索,从现象抓实质,从局部想全局,从小事看社会。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敏锐的观察能力,何愁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获得一些闪耀思想光芒的写作材料。象《谈谈当今中国的青年》(见《中国青年》去年第十一期)一文里提到的许多事情,不正是作者从青年人的大量日常生活现象中观察、挖掘到的吗?
! E, J! }6 h$ S% N* S9 X
! c3 P: j( U% }5 _' K1 }6 }- Z5 } 积累材料还得手勤——随时记录,“好记性不及赖笔头”,记性再强,材料多、时间久了,也难免遗忘。为了积存平素观察或集中调查时所获得的材料,最好随身带个本子,或叫“随笔”、“手记”,或称“记事本”、“拾零簿”。记下经过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得来的各种材料——大至对一个事件的记载、一个人物的描绘,小至记下一句对话、一点感受、一个数码、一字一词。如果能够再下工夫把材料分类整理、科学编排,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
1 T( y9 x# S8 E# T! S" \' k! x& T. T q% i
在笔录材料时,最忌讳客观地、笼统地记个梗概。那样,天长日久,时过境迁,便只剩些干巴巴的东西,丧失了使用价值。应当记得越具体越好,只有具体才能体现事物的特点。最好趁热打铁,连同当时的新鲜感受一起写下。这样积累的材料,不论过多久,都有血有肉、具体形象、特点鲜明,用着十分方便,甚至,有的材料略加改动便可直接搬入文章。
2 B. q0 R- C, x7 q) x5 L# z6 q& ^0 o/ ]7 X% R
再谈谈积累材料的第二条途径——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4 S! z! M: t2 Z1 M
0 q- u" R2 j( [/ T/ { 要把文章写好,必须知识广博,这是中外大文章家的写作实践早已证明了的。尤其今天,时代变了,祖国正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起飞。要使我们的文章能跟上形势,具有时代气息,仅靠个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材料,局限性太大,那就需要多看书,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9 f3 [+ j; p- N- k9 p. d
" {0 z3 q o) e, Y 大家所熟知的党的优秀宣传家邓拓同志,所以能写出大量内容精湛、形式活泼的文章,不仅因为他对现实社会生活有广泛、深刻的了解,也是得力于他从书籍中所汲取的渊博知识。就拿影响深远的《燕山夜话》来说,里面的一百五十篇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十分 宽广:中外古今,天上地下,动物植物,琴棋书画……几乎无所不有,包罗万象。例如在《一块瓦片》一文中,他从夏代做瓦谈起,历数古代帝皇王贵用琉璃瓦、铁瓦、铜瓦以至银瓦建造宫室的奢侈生活,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0 t4 i% ]9 F9 e& B
d v ~4 H+ m0 f9 O- v5 T 邓拓同志生前读书认真刻苦,“他读书的体会是: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不多,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四本书了。他平时读报,读杂志,往往准备一个小本本,把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他抄录和剪存了大量文字资料。”(见《忆邓拓》)3 E3 C! A: u( s# O! ~! q
) S. a6 `5 @* [. s9 [
由于邓拓同志既注意社会调查,又下力博览群书,能够通古晓今、知识渊博,所以他文思敏捷、材料丰足,往往看到一杯水、一片瓦、一句诗、一幅画就能浮想联翩,旁征博引,挥笔成篇。
) G5 W: Y6 X. c# d& R1 S
+ v. Z, z* {, J8 |0 m. g1 s: p# X+ h 从提高写作水平这个角度来说,读书不可范围太窄,因为写文章说不定就需用什么知识。自然科学方面的要读,社会科学的也要读;文学书要读,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书籍也应当浏览。尤其对于当前的报刊,一定得常翻常阅。读书看报,有的必须精读,有的可以泛读。在阅览的时候,最好养成随时摘记材料的良好习惯。2 K2 o2 ~" M6 C# i
# G2 @/ U# ~/ r8 Y" @2 q7 w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从深入生活和认真读书两个方面下工夫,写作材料定会逐渐丰富起来。这样,在写文章时,不但材料顺手、左右逢源,而且由于材料的充足、知识的深厚,使得联想丰富、思想活跃、思路开阔,还将出现强烈的写作冲动。+ ~: S+ ?/ W- w. ]& p+ a1 T
( U' J$ P# g3 _6 |6 Y 选取
7 D' T3 m+ R- f' g' [9 z1 n0 k. l' C5 e: f! w# X7 J1 U- M. w; B' T% F
材料的贫乏,对于写文章固然是个苦恼;然而,积累了许多材料,如果选择不当,也很难清晰有力地表达主题。
2 t$ S8 Q$ }9 _* u6 x h
+ q& f: D" A1 l& m7 O* k; C 怎样选择材料呢?有一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