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材料是维持机关工作运转的重要工具,也是机关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体现。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因岗位不同,对文字材料要求的标准不一,但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到材料,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理不清头绪,分不清层次,抓不住要点,操作起来非常艰难。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以供大家尝试。 % s5 [! f) \* R. v. T( {: u5 u( z; L; K! B' \( J6 f 一、材料名字叫“顺溜儿”。' \% }8 ~/ p8 e% i; A9 \) K
9 k# d' l+ O t5 G 通顺是衡量文字材料好坏的最基本要素。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都需要一个“顺”字贯穿。何为通顺?我认为可以用四个词儿概括,即表述清楚、言简意明、前后呼应、富有逻辑。从小处来说,就是遣词造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运用好实属不易,起草材料过程中,往往因为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句,而中途卡壳,将笔者逼向“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在于积累和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足以形容积累运用的重要性。大家知晓古人作文都是与音乐相通的,讲究韵律之美,唐诗宋词堪称典范,一首《木兰辞》千古传诵、“推敲”一词之由来令世人叹服,如果没有高超的遣词造句功底又何谈韵律之美呢?机关文字材料虽然不是特别注重文字之华美,但精准的用语是十分重要的。通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布局谋篇。有人说:“文章布局谋篇好比刨红薯,从根上提起来脉络分明、果实丰硕、错落有致,如同文之结构”。想来确有相通之处,文章也是通过脉络将各个部分贯穿起来的,而且段落之间要求衔接紧凑、工整排列、浑然一体、不乱不散。为增强材料的工整性,段落的标题之间虽然不像对联那般对仗,但风格极其相似,通常用的是四字句或三字句,标题之间形成并列关系,共同为主题服务。同时标题之间要遵循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说以“工整”装束材料外形,严密的逻辑关系揭示材料内涵,表里实现高度统一,则更加有效突出文章的流畅性和紧凑感。# W/ ?+ Z: N Q5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