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甘与苦
& y. l+ k, j( ~& P6 {" D3 k" \5 b9 V) Z
■本刊记者 徐浩程
* V- q% j) [5 r- B1 M! j% D$ \ z$ C* ^: G1 ?! ~2 N
“两会是秘书出成果的时候,出彩的时候。”采访中,一位已经“媳妇熬成婆”的机关老秘书见面第一句话就让记者一愣。停了停,他笑着道,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例外是起草班子,也即秘书执笔,好坏自然也有他们的一份嘛。4 `2 A8 F G; x1 l d
! ^: p7 U) `' b. g0 E 此言不虚。但这点光沾得着实不易。由于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行政中的重要性,与秘书写其他报告、材料相比,身处其中又是另一番滋味。就此我们采访了一位省级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班子成员,去倾听其中的酸甜苦辣。2 r l8 w0 `3 A
; _* [- \0 \* |
“码字”100余天, c7 K1 d( Z4 ^
$ a* V' {- O( u+ ^
“人代会分组讨论时,每个会场都会有一个人坐在一边、拿着本子、认真记录。有时候会场设计不科学,发言人的代表证看不见,他就会与该组的协调人或者召集人轻声嘀咕几句,问问发言人是谁。”
4 t1 m! F9 K4 G7 [; t1 `8 f& }0 k: M* c' R3 J$ i4 `9 r
三言两语,沈仁勾勒出了省两会会场上的一个身影。这个身影不是会议记录人员,而是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班子成员。“前几年我就干过这事。”回忆起当初的场景,沈仁不禁笑道。
9 d( u w6 D }3 O- W1 M$ O
+ w3 X8 i" ]( y" f 沈仁是某省直部门的“大笔杆子”,曾参与该省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但他告诉《决策》,两会上,起草班子不比代表闲,除准确记录代表建议之外,晚上还得加班整理,以备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后修订。$ U9 r) `. n( ?3 a& g
, J" u. i% c* _7 `. \- @* n! i 对于起草班子而言,这最后一步很忙碌,但相较此前100余天的“码字”,却要简单得多。一般早在100余天前,也即10月初,起草班子就被召集起来,“动笔”起草报告了。
* Y6 B* ~+ u! u. b+ x9 H, z4 U+ I, V# k0 a
各省起草班子召集方式不同,但基本上都从省直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起草班子。据沈仁介绍,抽调的一般都是各省直部门的“大笔杆子”,共10余人。0 g, i5 P2 a: w- ]" k$ P
9 h/ i. ] f5 Q& o3 N$ z5 D, B5 P
10余人,这是目前省一级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班子的大致规模。一般越往基层,起草班子规模会越小;越往上行,规模则会越大。县一级不乏一个人执笔政府工作报告的例子,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不仅要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有时还要从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抽调人。因为这些省的发展经验、发展趋势以及明年要做的事,举足轻重。”沈仁分析道。. R' p3 b; N$ [4 r
) \) Q" w, c/ v2 ?' o* v2 n) X W
召集起来之后,起草班子首先分组调研。“调研任务经起草班子负责人签发到各相关部门执行,起草班子成员一般跟随调研。”沈仁告诉《决策》,调研的课题都是相关领导希望研究透彻的问题。不过最终调研报告除调研内容之外,还包括各部门明年工作的计划与今年工作的总结。“这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至关重要。”
+ _( v! i' F) c4 ^6 V* x; i& R7 u9 {
: A( ~5 h0 P) j; {% W; }* ^% Y3 } 到11月初,调研结束后,起草班子将据此拟出一个政府工作报告提纲。“提纲经起草班子以及相关重要部门负责人多次讨论,得到领导首肯后,分解为各起草班子成员的任务,然后集中在一地起草报告。”沈仁回忆道。
3 b' l7 {& g. @/ z4 L4 J/ I- R/ m. V" j$ u+ ~/ h( H7 v% v
在两会前一个月进入大众所熟悉的征求意见和审议环节时,对于起草班子而言,政府工作报告雏形已经形成,除非有重大事件发生,一般不会将整个报告推倒重来。
0 ]6 w8 K( ~" k
; {0 q7 B. v9 } d 不过,“要等到人代会开完,政府工作报告审议通过,起草班子的工作才算结束。”沈仁告诉《决策》,这期间,从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到审议、分解任务,整个过程需要起草班子全程、全身心投入。
* _1 X5 ]1 ^5 y% ^1 T; A# }8 G. O2 a# E0 r) g
焦虑的两万字
8 c; _, L# [ v2 a8 t' B" x, s9 p' e
+ `2 P7 `& g* {+ f “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最多两万字,从文字量来说,不难。”但正是这不难的两万字,让沈仁感到很焦虑,这是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留给他的最大感受。& ~6 h! K! A( s8 Z
/ Q3 q8 h6 n1 p% K
焦虑首先源于莫大的心理压力。在政府公文中,政府工作报告是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其受众不仅是一个地方,甚至是全国,“还要经人大代表审议,起草班子承受着巨大压力。”政府工作报告一般采用三段式:去年工作总结、今年工作安排、政府自身建设。即便没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在沈仁看来,“也没有哪一块好写”。' ~* g" Y7 w f
1 {6 S, F" j$ [$ {( I) N 仅就工作总结而言,一个省级政府,一年行政治理中各方工作、成就如此多,件件都是关系区域发展、群众生活的大事,要浓缩在万余字的报告里,字斟句酌自不必说,忍痛割爱也是常事。用重庆市政府秘书长陈和平的话来说,就是在度上面很难把握,也很难把那一方面写透。* B3 B8 r$ `: m9 F1 n% w5 P/ ?
在掂量孰轻孰重的度之外,“报告中每句话都要有来历,有出处。例如你要在报告中写入‘继往开来’四个字,你就得解释清楚继往什么、开来什么。”沈仁将这个解读为严谨。
4 Z2 z8 ]* G8 `9 r! G/ W0 H! Z* M; b! U+ G1 ^
这种严谨在工作安排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政府工作报告在审议通过后,将据此分解成政府全年工作任务,所以报告里的每句话都与很多部门相联系,不简单是起草班子的智慧。”; R0 O& r$ c/ E; ^
, s- A" C) ?: a9 {7 N9 P" h “整个起草过程中焦虑不可避免,而封闭起草的那几天尤其焦虑。”封闭起草一般在两会召开前的三个月左右。起草班子每人会领到一大堆必读材料,包括国家领导人对当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讲话、中央一些重要会议的报告、省长或相关负责人的讲话、本地在此之前的一些重要文件、各部门的调研成果、最新数据、国家层面的专家或研究机构的专题调研报告等等。$ Y# Z' d; _3 w8 u) [$ n
8 n7 ]) d+ k& ]1 X( L, f “在必读材料之外,你还需要自己收集不少于此的材料。动笔之前,你必须做到烂熟于心,不仅是对材料熟,还要对整个政府运行情况熟。我曾将一本十七大报告翻烂,并能背出其中大部分段落。”沈仁笑道。
* N: M3 H$ m/ W! L" F, a
) c. Z3 D- p( I" y 封闭的前三天基本上是读材料,然后各写一块。后三四天则是讨论与修改。
3 |7 U- g" ` s* Z) k) Z0 W k" C% s. I+ G+ J3 Y- {
“报告一般分几部分,在统稿人下面,每部分还有负责人。负责人提出意见修改认可之后,再给统稿人看。接下来,整个起草班子将被召集在一起,每个人都要讲自己为什么这么写;然后统稿人与大家一句一句地推敲。”在沈仁看来,充分讨论、集思广益,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与其他政府公文写作上最大的区别。. z C% `+ L% @
/ S" P3 Q/ }! c 写作、提交、讨论、修改;再提交、再讨论、再修改……封闭期间基本就如此度过。“每个标题的提炼,每句话的推敲,话与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通宵是常有的事,写到最难受的时候几乎都快疯了。”沈仁告诉《决策》,“最后,如果你写了一千字,能在报告中找到三四百字是你的原文就算很好的了。”
6 l* I$ \, E" Y8 ]3 w7 n
0 p s1 n$ a* W5 ~ 那些酸甜与苦辣6 Z# U. L* r. f$ Z G) J
. t4 B, |2 m$ b3 ^3 f" I3 b) H
封闭起草阶段,“最高境界就是写完,然后晃晃悠悠,轻飘飘的走出房间。”沈仁笑道。但并非每个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都会觉得如此惬意。
4 @3 z9 Q' \" f. i7 W0 V0 L( v
' c( t8 u P' X$ d9 p 在网上一个关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讨论贴中,一位网友写道,“唯一的感觉,就是辛苦。”“想当初,抱着摞起来足有一尺厚的各部门总结,来回办公室和宿舍之间;连续十来天把办公室的门关得紧紧的,不敢开一丝丝的缝,生怕别人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思想’和思路打断;睡在床上做梦,想的都是报告内容,突然想到什么事,直挺挺坐起来,趴在电脑上猛敲一会,老婆总是说家里多了一个神经病……”4 R2 h) @+ x- O' b# {" [; T8 `5 J
: h: l/ q2 x* B4 @
最苦莫过于,“某日半夜2点陆续脱稿付审。主持人满脸严肃地看着稿子,几个撰稿人迷着眼打瞌睡。忽然听到主持人猛拍桌子大喝一声:‘不行,重写!’” l0 v R, D$ r Y- c. g' C y& m
7 H/ T- R& a5 L1 L- r/ R5 L 当然,有苦也有乐。! D& c2 [ j, ^7 w0 l
$ M+ e- D% g7 a0 p) m 能进入起草班子,意味着此人不仅是所在部门的“大笔杆子”,而且还获得领导的认可。而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不仅是他们秘书生涯的一大亮点,使其本人仕途锦上添花,也能通过起草从整体上最快的掌握一地政府运作情况。“这对一个秘书,乃至官员能力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沈仁说道。
# Q+ V8 W1 T! j+ [/ B9 l" P% w3 j4 R
“起草班子还有一个小小的特权,就是随时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咨询情况,或要求他们提供材料。”沈仁告诉《决策》,“一般来说,各部门对此都是十分支持的,谁不想在如此重要的施政纲领上提高本部门的分量呢。”$ X G: K* a. h4 ?
: q6 o9 @6 x, ^
有时,也正是这点特权的诱因,让起草班子陷入尴尬境地。* U+ P8 O/ n" x: J
& i* \9 l/ K( P6 K4 }0 k/ C
“政府工作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不仅是对各部门上年度工作的一个总结与定论,也是对他们下年度工作重视程度的突出体现。其中度的把握常常让起草班子左右为难。”沈仁告诉《决策》,“初稿出来,上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时候,被批得一塌糊涂是常有的事。”
. [* D7 H1 j7 r+ w6 C
+ `% _: ^5 n9 s 在总结201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时,重庆市政府秘书长陈和平笑谈道: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不是“吃火锅”、“吃川菜”,只需照顾两方面客人的胃口,而是牵涉到各个部门,要满足来自不同层面“食客”的口味。
1 {/ g# S: w7 h9 e/ L
) V$ u5 H: z2 c8 x& `" n: H 越难还是越简单?
( E. K# n+ y: e3 R: ^0 b/ H
7 |) r1 d. A6 c& A% t 对于起草班子的酸甜苦辣,有人却认为不值一提。“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套上面、抄下面、搜过去、抠自己。”一位与沈仁同省、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秘书强调道,“真不难,更何况现在电脑让‘复制粘贴’变得如此便捷。”: d2 Q+ r1 i4 P" @; T$ o* z
- H* y, z) h, o% s 这个观点在网上得到了部分认可,“天下公文都是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所以,抄,就是起草县级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大诀窍。”有网友甚至自编了一个快速版起草方法:首先确定一个提纲,给领导通过一下;接着就是分块填空,新提法在标题上显示,套话可以抄范文;填好了空就是讨论修改;最后形成初稿。: j. l: m ?; O* v, u
, A; ~% e$ G, c/ E! e6 Z 反驳者则认为,“如此写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只会沦为下品。要写出中品、甚至上品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绝难完成。”
% Z) |7 \( z6 x, z8 O' U- k9 B1 N2 L$ g0 ?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将越来越难还是越来越简单?也许见仁见智,但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
8 C- X) X* X7 J$ M' I6 D* G; T
4 L8 Y# b6 L+ a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班子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壮大到了10余人。”沈仁告诉《决策》。, w' g* g8 ?( c B, [) H* @
0 s) P: X8 s/ e9 P; ? 在沈仁看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政府事务日益增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加。此外,“当下领导水平与眼界比十年前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其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都高了。同时,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视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难度。
7 b) H. }; @' e H0 T
! u9 I' {! o; w* U! j 此外,各地在起草中的一些创新举措,也同样在增加起草难度。
& C0 Y$ Q8 C4 J5 [2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顺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创新:不是平实地写上“2009年工作回顾”和“2010年工作安排”,而是提炼总结了两年工作的精华,分别用“化危为机、阔步向前”和“厚积薄发、转型提速”来定性。如此形成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像工作报告”。
# Y- q# a0 e: o- E# E! P0 R$ H0 U/ V T8 |! r# z7 q
显然,对于起草班子而言,起草一份高质量的政府工作报告只会越来越难,其中的酸甜苦辣也会越来越浓。 |